且不去管那些阴谋论。随着事态的发展,美法两国也产生了矛盾,美国政界认为,卡恩不宜再做IMF总裁(财长盖特纳语);美国警方:卡恩不具外交豁免权;美国媒体:大多不相信阴谋论。法国则相反:"在法国不能让人看到犯罪嫌疑人这样的面貌(戴着手铐出庭的场面)。"(法国社会党领袖马蒂娜?奥布里);"美国式司法系统对否认犯罪的嫌疑人惩罚过重。"(法《解放日报》社论)
美法政媒两界围绕卡恩性丑闻的见招拆招,实际上隐喻了两国政治文化的差异:法国政坛的性放纵和美国政治的性洁癖。
虽然同属基督教文明,美法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文明(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法统),但美法政治文化传统又截然不同。一个是法兰西烂漫主义传统对政治层面的浸染;一个是宗教情结纠缠下的道德严谨对政治人物的严格约束。
最典型的例子是,前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事件,不仅美国媒体揪住不放,共和党和国会也是穷追不舍,搞的克林顿十足狼狈,不得不最后承认丑闻并诚恳道歉。
时间往前追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杰弗逊,在其任内一直被媒体指责私通、娈童和黑人仆人私通,这成为他人生历程上的最大污点。可见,美国政媒和人民对于政治人物的性行为,有着超乎寻常的道德洁癖。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篇《竞选州长》对于性丑闻中伤"我"也有极形象的描述---"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我"的落选,固然是为了讽刺美国早期民主的虚伪,但也凸显性丑闻对政治人物的杀伤力。
相比之下,和杰弗逊同时代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他的性紊乱反而被视为传奇。比马克。吐温稍早一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其鸿篇巨制的《人间喜剧》里,对于法国皇室、贵族、新兴资产阶级的"偷情"甚至怀有欣赏主义的美学倾向。在法国资深着名媒体人克里斯托弗·杜波伊斯所着的《性政治》(2006年出版)中,他详述了法国政坛几个世纪的性丑闻----从拿破仑到弗朗索瓦·菲利·福尔总统(他在1899年和他的一名情妇发生性行为时死亡)。他嘲讽地写道:"几乎所有的法国男性政治家都是患有强迫症的花花公子。希拉克、他前任密特朗、德斯坦都在政治家的责任、家庭和多个情人之间周旋。"
法国政坛的性放纵传统还在继续,除了卡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任总统萨科奇,他的婚恋关系向来是法国和全球关注的热点。
对此,英国《卫报》认为:"容忍'风流政客(political seducers)',甚至对这些政客产生好感的法国政治文化,明显存在问题。"英国《泰晤士报》则讽刺法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是"自由、平等、不伦"。美国《外交政策》也在"不伦国家"(16日刊发)的文章中隶属法国政治的性放纵。这更彰显英美政治文化和法国政治文化的不同。
最能透彻地指出美法两国政坛对待性丑闻差异的是法国政坛的两位"密特朗"---前者是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国前总统,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法国也像美国那样追究性丑闻的话,我的所有部长都会辞职的。"后者是弗雷德里克。密特朗,他是密特朗总统的侄子,和萨科奇的现任夫人布吕尼有着暧昧关系,又在文化部长任上自曝娈童的同性恋经历。他对美国通缉波兰斯基称为"可怕的美国",还曾为法庭上的两名强奸犯作证,称其"品德高尚"。
就此而言,卡恩不是栽在性丑闻上,而是栽在了美国这个政治性洁癖的国家。看来,入乡随俗不单是对普通人讲的,政治人物也要谨言慎行。浪漫的法兰西遭遇认真的美利坚,碰撞出来的故事耐人寻味。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