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安全属于资源和经济安全。水资源不足也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的一大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每年因供水不足造成工业产值的损失上千亿元。农业用水困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被大量占用,使本来就不敷农用的水源更紧张。现有0.47亿hm2有效灌溉面积中,约有0.07亿hm2因水源不足而无法灌溉,估计仅此一项就少生产粮食150亿~200亿kg。同时维系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功能的水量被挤占,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城乡大量废污水排放,又使环境受到污染,水资源问题矛盾重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同时在我国第一贫困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第二贫困,脏渴(水脏、水少)的问题已经显。若不能有效解决,则建立,保持小康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而且其又难以靠进口解决,只能靠自己的努力的解决。
因此笔者觉得我国需要大力培育、发展淡水产业,推动以下技术,工程等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未来的战略性新兴基础产业,同时帮助解决其他产业面临的水资源压力,从而促进我国全面发展。
1,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农业灌溉系数;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工业循环用水的次数,生活用水厉行节约等等。
2,加快利用海水和海水淡化的发展: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在青岛开始建设;已在辽宁、山东、浙江、河北、甘肃等地建成海水和苦咸水反渗透淡化装置。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学资源技术方面也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和相关产品。海水淡化成本也已不断降低。另外山东据说也已准备用我国已掌握的核能海水淡化技术,建立年产1000 万吨淡水的核能海水淡化工厂了。现在的关键是要加快这些技术,设备的发展应用。因此我国未来实在不宜再建太多的公路机场港口等多余基础设施了,而应多建海水淡化,海水利用工程。
3,要利用高新技术解决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问题:比如日本利用高科技对废水进行处理。对下水道的废水处理主要采取生物处理法,把陶瓷、合成树脂和氯乙烯板等材料置于水中,向水里输送空气(氧气),微生物便在其表面繁殖,并对水中的对象物质进行分解。因是自然净化法,它不需要添加氯等化学药品。生物过滤法、接触过滤法和旋转圆盘法是三种有代表性的生物处理装置。此外,还有膜处理法,让废水通过具有微细网状结构的分离膜,把水中的杂物滤去。而城市废污水资源化潜力,目前大约可按取水量的70%估算,就能够比目前增加供水200亿~300亿m3。按各城市现状工业万元产值平均取水量90m3/万元左右估算,可提供工业产值增长的潜在支持达到2万亿元以上。
4,扩大雨雪水收集,储藏设施的建立推广。比如广大城市工矿区的雨水尚未利用,城市建筑大面积的不透水面上的雨水使雨水收集具备最为有利的条件。每平方公里收集1cm的雨水就可获得1万m3的水。城市面积愈大,降雨愈多,可望收集的雨水就愈多。以北京为例,如在城区发展到1000km2的雨水收集面积,按收集年降雨量的一半计算,就可获得3亿m3的水,约占全市工业取水量的25%左右,应当指出,城市雨水收集不仅使城市供水得到大量补充,同时也可防止污染和缓解城市下游的雨洪威胁。尤其对西部缺水地区来说,雨雪水的收集,储藏设施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中央实应大幅度增加拔款大力支持其发展,而不要让其只能通过募捐资金等来帮助农民增加蓄水池的建设。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