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钓鱼台主权争议越演越烈,双方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唇枪舌战,短期内似无解套方案。有评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由领土主权争议所引发的战略问题,「软实力」的概念很难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即便日本寿司与流行音乐盛行于中国大陆,对化解中日争端仍毫无助益。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分析中日之争与英阿战争的异同。文章认为,目前东海情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争端的导火线都是一群鲜为人知的岛屿;在外界看来,控制岛屿的一方正身陷长期的经济衰退,而声称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的另一方,则认为这些岛屿可追溯至19世纪的「国耻」象徵。
评论指出,中国就像1982年的阿根廷,日本则像当时的英国,但当时和现在的时空环境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例如中国近年的经济产出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与英阿情况不同,中国和日本并非分处地球的两端。
两国是邻居,双边贸易生机勃勃,但这也意味着,中日之间的争端可能危及更多的领域;就此看,双方的对峙升级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高,但若真的爆发军事冲突,后果将远比英阿战争更具毁灭性。
评论说,历史上不乏误判导致灾难的例子。1914年8月前,乐观人士曾认为,德国和英国之间贸易繁荣,两国若爆发战争,将带来极大的灾难,因此双方都不会考虑开战。但如今看来,当初的判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之间的宿怨因钓鱼台争议再起波澜,令外界对两国关系产生无数疑问。日本不会忘记中国抗议者的行径,会伴随时间的推移,尽可能规避经济风险;例如一旦中国劳动力成本失去竞争力,日商必然会转移制造生产基地。从更深层次去思索战略问题,显然只要涉及领土主权争议,为人津津乐道的「软实力」的概念就很难发挥作用;说白一点,即便日本寿司与流行音乐盛行于中国大陆,对化解争端仍无助益。
回到英阿战争的时空,英国歌手乔治男孩与电影《烈火战车》在阿根廷受到热捧,仍然无法吓阻阿根廷军方的进犯之举。
评论认为,在「软实力」无用武之地时,加强「硬实力」的观点很快就会赢得支援;在日本,质疑与中国展开接触的右翼民族主义声音也会得到更多响应。
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灾难使阿根廷认为,英国不仅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足够的意愿去夺回遥远的群岛;同理,中日两国经济表现的差距,解释了中国为何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使外界开始怀疑美国是否将致力于保护日本利益。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