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大陆珠海航空展中,中国大陆仅展示少数无人飞机,但到2011年珠海航空展中,却一举展示25款无人飞机,不仅宣示中国大陆在无人飞机领域技术的进步,也显露出大陆投入无人飞机市场的野心。日前,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杂志刊登文章表示,中国大陆在军用无人驾驶飞行器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有三大缺点有待克服。
去年7月开始,大陆「翔龙」无人飞机照片在网路上广为流传,俄罗斯媒体甚至指出「翔龙无人机性能可与美全球鹰相提并论」,但是西方普遍认为中国大陆无力研製如此複杂的装备,因此并未获得高度关注。对此,《汉和防务评论》发表不同看法。
《汉和防务评论》称中国大陆无人机发展比俄罗斯早、性能也领先于俄罗斯,其根据为:首先,苏联解体后,俄军看待无人机的观点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再将其作为具有前瞻性的武器发展,而是视之为可有可无的航空侦察设备;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军事预算在冷战后面临不足窘境,有人驾驶飞机的研製经费都因财政拮据而屡遭删减,重要性排在后面的无人机更是难获经费支持。
事实上,俄罗斯无人机发展始于1950年代,比美国晚,但是比欧洲国家早,虽然俄国在此领域曾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时过境迁,如今已明显落后于美国、以色列等国。俄国国防部高官曾多次坦承国产无人机无法满足军方需求,并被迫于2009年6月和2010年4月从以色列进口27架无人机,採购外国无人机还曾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儘管中国大陆在发展无人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汉和防务评论》认为仍有3大技术瓶颈尚待突破:首先,由于缺乏合适的喷射发动机﹐「翔龙」只能採用老式发动机,耗油量高出RQ-4「全球鹰」(Global Hawk)近一倍,严重影响滞空时间。
其次,中国大陆无人机需要研製更轻、更耐用的新型复合材料,以提高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再次,解放军的远程数据传输、先进数据链以及C4ISR能力不够完善,必须改进以确保无人机能够与指挥部门、三军作战平台快速分享讯息。汉和认为,从「翔龙」无人机的起飞重量、航程和载重能力综合评估,性能大约只有美国「全球鹰」的一半左右。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