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西方舆论大都持相反观点,认為中国会是新太空竞赛主角,并认為西方应该重新投放资源开发太空,以免落在人后。这样的舆论,教人想起美国前总统列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所谓「星球大战」,正名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战略防御计划」(SDI),时為1983年,出身荷李活的列根声称要在外太空攻击敌方导弹,配合电影带来的星战热,计划因而命名。
美重整太空战略 抗中国「航天崛起」
有趣的是现在的冷战解密文件显示,列根宣布啟动这计划时,美国根本未有相关技术和资金去实行,他的决策过程也绕过眾多部门,就是不能算是骗局,也明显充满水分。但「星球大战」却被不少歷史学家认為是列根的最大功绩,因為苏联对此高度重视,一方面投放了不少资源抗衡,令国内经济百上加斤,另一方面又不断在美苏峰会提出「太空无核化」,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加速了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心,间接也加速了苏联崩溃。这说法自然有所夸大,不少是列根和老布殊圈子的自我宣传,但是苏联对此付出了代价,也是事实。
鉴古知今,回看近年关于「新太空竞赛」的报道,当觉得似曾相识。根据同一冷战思维,中国航天技术取得进展后,美国立刻重整了太空军事架构,例如国防部刚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太空防御局」,负责研究太空军事作战攻略,并协调不同军种的太空作战司令部;月前又发表了「十年国家太空安全战略」,制订长远太空安全纲领,包括如何与盟国协调、太空和地面武器如何互动等。这些计划看来自然十分高端,但科幻成分甚高,是到了实际操作,究竟有多少内容会成為事实,难说。
近年美国经济不景,政府千方百计裁减赤字,奥巴马已放弃了载人重返月球、探索火星等计划,而美国若真的要大量投放资源发展太空,不但国内其他经费会受影响,就是其他军事单位也不一定支持。以上架构重整,「星战」意味甚浓,假如中国愤青為此雀跃,以為真的要打太空战,才是正中美国下怀。
那中国太空政策可以怎样?事实上,太空竞赛耗用资源极多,透明度不高,无论对任何国家,都不是理想的竞争平台。唯有各国都把太空视作人类共同资源,才更符合各国成本效益,也符合全人类的成本效益。问题是要达到这一步,需要有一个各国认同的机制,禁止任何国家单独开发太空,并由这机制统筹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太空研发,资金由各国摊分。
需中央机制 统筹各国开发太空
对此,不用说其他,美国太空总署就会率先反对,而目前联合国那个「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UNOOSA)理论上也是為协调太空开发而设立的,一些相关国际条约也出现了数十年,但明显形式重于实际。假如中国能利用目前刚参与太空发展的声势,争取其他国家支持对美国施压,在未来数十年,逐步设立超越国家层面(supra-national)的机制,让这机制中央统筹人类开发太空的相关事宜,无论為人还是為己,才是一劳永逸的对策。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