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水曜日

人民日报是如何统计美国人均收入的

今天如果去sohu网,在新闻里会发现这样一条消息:

"近日,关于中美物价对比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较物价,其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价格本身,更在于透视价格之下的民生感受。这一话题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根源于人们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对目前生活压力过大的敏感。据统计,2010年美国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而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收入悬殊这么大,物价却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在上星期的美国报纸上刚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纽约家庭平均收入现在为:4万6左右。而在纽约几大区里,最富裕的Manhattan, 家庭平均收入为6万3左右。这和人民日报上的:人均5万美元相差太多。也许这5
万美元是除去所有的失业人员之后的统计?如果如此,那么在美国高达近10%左右的失业率前提下,这样的统计有什么意义?

国内的一些新闻工作人员看来缺乏基本的常识和判断能力。

此外,这篇文章是比较中美快餐食品价格问题。说的是换成美元来比较,美国人的食品价格,以工资收入来看,太便宜了。这样的比较也还是有一些问题。首先是消费,税务结构上的不同。美国人一年一人仅有不到一万元的免税额。而中国现在是3500X12=42000元免税额。这中间的差距,够中国人民吃上多少次快餐?

另外,美国的地产税大大的限制了居民消费能力。就以人民日报人均5万美元统计为例,如果一家4口,父亲上班,母亲带孩子(如果不带孩子,放到托儿所,加上另外一辆车,开销也少不到哪去),家住2000多平方英尺的普通房子,以纽约地区为例,地产税也需要1万美元左右。加上房屋贷款,各类税,一家人要想经常在外面吃餐馆,可能算是奢侈了。

再比如说吃的问题。也许KFC,比胜客等快餐,以中国和美国价格比,美国相对便宜。但中国也有便宜的。在国内吃一根油条,一元人民币。在美国吃,一元美元还要加15%小费。

今年回国时,找到一家闹市区里的中等规模餐馆,点了一个豆腐蘑菇煲,一个沙锅上桌,热气腾腾,味道鲜美极了(吃的时候就别想里面放了什么,人生短暂,吃了再说,灭绝了就灭绝吧,呵呵),只收12元人民币。给老妈点了个海鲜煲,也就是16元人民币。真是不敢想像怎么会那么便宜。同一家餐馆,锅贴小笼包,10元人民币12只。在美国吃小笼包,6美元是少不了的。还只有5,6只。

当然,国内贵的地方贵的吓人。不说高档饭店,就说去年的世博会,喝了一碗粥要50人民币。所以,消费是两极分化的。

生活在哪里的人民更幸福?这完全要看个人活法。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喜欢环境清闲的人,也许生活在美国比较适合。而喜欢热闹的人,喜欢闯荡的人,喜欢报效国家的人生活在中国更合适点。现在美国经济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还有2次衰退的可能性。怎么办呢?Rondo想了个办法,不知可行否,各位看看:让美国总统,国会和中国主席,人大交换一下工作岗位嘛。奥巴马去中国干几年,胡锦涛来美国干几年,看看有什么效果。会发生什么呢?欢迎大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