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土曜日

四面楚歌 美国的「中东钢钉」软了

  「海啸来了!」以色列《晚报》9月11日这样评论埃及示威者上週末暴力冲击以色列驻埃及大使馆事件。可当下以色列面临的又岂止仅是来自埃及的「外交海啸」,被称为美国「中东钢钉」的以色列,现在是四面楚歌。「中东钢钉」,软了。

  「外交海啸」狂袭以色列

 9月12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开始对埃及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此前两国分别发生了驱逐以外交官或冲击以使馆事件。分析认为,土总理15年来的首次访埃是冲着以色列去的。英国《卫报》更是发表题为「土埃联盟:以色列面临地区孤立」的文章,来形容以色列的窘境。而雪上加霜的是,巴勒斯坦的建国和「入联」又给以色列强大的外交压力。

  在此之前,土耳其一直是以重要的盟友,但以对其进行代号为「铸铅」的军事打击,去年5月31日又袭击其救援船,拒绝道歉和赔偿。土以外交危机接连升级。本月2日,土外长达武特奥卢称:「土以两国外交关係将降至二等秘书层次。」6日,土总理埃尔多安宣佈中止与以的贸易、军事和国防工业关係。两国关係将至冰点。

  以色列的另一位盟友埃及,也在这个时候举起了「反以」的大旗。大约1000名埃及示威者,本月9日晚冲击以色列驻埃及首都开罗大使馆,拆毁使馆外牆,摘下以色列国旗,抗议以误杀埃及警察。以色列《晚报》11日惊呼:「我们与本地区最后一个重要朋友埃及的关係在公众面前摇摇欲坠,正在崩塌。」而埃及事件也刺激了约旦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反以情绪。

  「钢钉」怎么了?

  土埃两国曾是以色列在中东最重要的「朋友」,却筑成了「反以同盟」。中东政治格局似乎被「阿拉伯之春」打乱了,以色列始料未及。有媒体称,以色列正成为被「革命」推翻的独裁政权之外又一个「输家」,「日益成为阿拉伯公众愤怒的靶子」。那「中东钢钉」为何如此「众叛亲离」?

  以色列的外交局面,与它强硬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以强硬派总理内塔尼亚胡上台以来,对周边国家施以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巴勒斯坦的军事打击,打死埃及警察,对土耳其人道主义船员的恶意枪杀、拒不道歉等,都使其遭受强烈的外交「海啸」。

  以色列低估了中东政治力量,对土耳其等国态度傲慢;也乐观估计了国际社会对其政治态度,一味追随美国,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地区警察。这也使得巴勒斯坦此次建国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支持,使以色列如此「落魄」。

  同时,亲以总统穆巴拉克的下台,也使埃以关係需要重新寻求出路。「老大哥」美国最近又很是自顾不暇,经济复甦步伐停滞不前,极有可能「二次探底」,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又极大地牵制了美国的精力,无能再顾及它安插在中东的这枚「钢钉」。

  以色列如何「突出重围」

  解铃还须繫铃人。以色列若要打破其外交窘境,还需打开它的强硬「死结」,寻求外交转变。以色列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其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1日说,以方正与埃及磋商,安排以驻埃大使尽快返回埃及。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呼吁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避免陷入孤立境地。这些都是以色列希望打开外交「死结」所作的努力。

  当然,另一方面,以色列长期以来都以美国的「中东钢钉」形象出现,其强势的外交政策也是依托于美国的「后台」支撑,而如此美以关係,其实也加重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埃及《解放论坛报》评论就表示,美国介入只会加剧埃及民众对以色列的仇视和对美国的牴触,从而使中东局势更加複杂动盪,以色列也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和政治隐患。

  因此,只有真正打破大国插手其他国家和地区事务的格局,才是以色列,以及关係纠结不清的中东的未来出路。

  「钢钉」的出路,不在于重塑其形象,而在于真正「软化」其作用。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