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如此,欧元区解体成为舆论热词。8月4日,不属于欧元区的英国《卫报》搞了一个"最近股市下跌是否意味着欧元解体"问卷调查,结果是55.2%的人表示肯定,44.8%表示否定。8月11日的阿根廷《金融界报》引述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预测,指出信用评级较好的欧洲国家(德国)如果不推出一个欧洲债券制度,欧元区将解体。8月12日的《朝鲜日报》则报道,德国最有名的智库、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IFO)主席汉斯。维尔纳。辛恩说:"希腊暂时退出欧元区,对邻国和自己都有好处。"欧元设计者之一的欧洲中央银行(ECB)首席经济分析师奥托马。伊辛说:"不遵守欧元区规则的国家应另起炉灶。"他敦促希腊主动退出。
大家众口一辞提高欧元区解体问题,凸显欧元区确实遇到了大麻烦。17个国家12个年头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欧元区,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更糟糕的是,8月10日有消息传出法国将失去AAA国家信用评级,后虽证明为乌龙消息,但足可验证欧元区紧张焦虑的市场氛围。
客观而论,欧元区一路走来确实不易,但要说到解体,恐怕还没有到那地步。尽管舆论、智库和民意纷扰,但无论是作为欧元区定海神针的德国、法国,还是陷入债务危机的爱尔兰、希腊等小国,抑或中间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都会尽力维持欧元区的统一。因为欧元区的存在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欧元区负不起大限来时各自飞的代价。因为欧元区的存在,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蕴含着欧洲统一的政治意涵。欧元区解体,维系欧盟的纽带就不存在了,从地缘战略上讲,意味着德法大陆国家为支柱的欧洲主体性,重新让渡于在大西洋两岸搞平衡战略的英国,这是德法无论如何也不愿面对的。关键是,在美国经济看不到希望,英国陷入孤岛经济困扰的境遇下,欧元区解体只会使相关国家变得更糟,甚至引发国家破产的连锁反应。经济紊乱诱发政治动荡乃至战争风险,这是二战给予人类的惨痛教训。欧洲大陆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不敢再重复历史的错误。
正如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早先时候所言,欧元区若解体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可是,面对到了最危险时刻的欧元区,确实需要良药疗治。若按现在的危机处理方式,即哪里有了危机,哪里就去救援,这种打补丁的方式不仅无法从根本上遏止欧元区危机,反而会使危机从"不良成员"蔓延至"优秀成员"。伴随着欧元区老三、老四(意大利、西班牙)的中招,老二法国的疑似危机,德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现在的问题是,找准欧元区的病灶,猛药疗治才是当务之急。欧元区最大的问题在于,虽然欧元区国家使用单一货币,但各国又财政独立,这就造成了统一货币和紊乱财政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南欧国家如希腊、葡萄牙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这些国家可以依傍欧元区这棵大树来乘凉,给予国民德国和北欧式的公共福利,因此可以无序大量消费欧元,造成国家负债的天文数字。二是这些国家无法动用汇率政策进行平衡,因为本国货币已经没有了。这些国家,就像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人,手中只有一张可以透支的信用卡,刷爆信用卡之时,自己的信用也没有了。
和美债危机不同的是,欧元区的危机是典型的内耗,所以希腊危机,爱尔兰、葡萄牙跟着倒霉,连带影响整个欧元区。而美债危机,是拉中国日本和国际社会下水,同时可以靠狂印钞票转嫁危机。就此而言,美债危机是损人利己,欧元区的危机是集体自杀。
将希腊这样的"不良成员"踢出去或隔离起来,不失为欧元区自救的一种手段。可在"不良成员"越来越多的时候,这种办法的后果就是欧元区解体,当然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办法,德法等"优良成员"为危机国家的坏账全额埋单,保全欧元信用和维护欧元区的团结。只是,这样的宏观调控在单一国家或许可以,民主主义的欧元区要搞无私的国际主义,本国国民同意吗?
国际社会曾对欧元区给予厚望,现在依然期望欧元区尽快找到破解危机之策,避免解体风险。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