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金曜日

4万亿难解水患之忧

  "4万亿天量资金,十年内投入水利",这在刚闭幕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再次得到确认。


  此番4万亿水利投资,不仅之于去年的西南五省大旱、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而且之于改革开放后忽视多年的水利建设,均可谓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举。应该说,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言,治水之重要,怎么强调均不为过,其不仅是农业之命脉,亦是国家稳定之基础,自古皆然。

  虽然说,持续十年投入4万亿的治水之举,定会加快我国防洪筑坝、疏通引流、打井抗旱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亦会减缓旱涝频频对我国农业、经济、生态等造成的频繁冲击。但是,如果我们据此寄望4万亿水利投入,能建一劳永逸之功,永绝水患之忧,则可谓痴人说梦。事实上,我国之水患,不仅关乎旱涝水利,更关乎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如果说旱涝之困尚可通过兴修水利短期突击,但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却因我国自然资源属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惯性而长期难解。

  就水资源短缺而言,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高达280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却为全球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平均水平的1/5左右。我国正常年份缺水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缺水范围波及全国近2/3的城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亦高达19万平方公里。如此短缺之水资源,于我国而言,可谓弥足珍贵,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水资源却遭受到极大的浪费。以占我国整体用水逾70%的农业用水为例,因其灌溉方式普遍使用漫溉等传统方式,实际有效利用率仅有40%;而占整体用水近20%的工业用水,亦因生产方式粗放、节水成本高等因素,造成超过50%的用水浪费;生活用水虽然仅占我国整体用水的10%左右,但普遍性的用水浪费,亦是触目可见。

  水质污染显然是我国水患的又一大隐忧,就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成功闭幕不久,7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就"河南潢川大面积腹泻事件"正式表态,确认事件源自当地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而类似由水质引发的群体事件,在今年4月和去年3月,亦分别在江苏大丰和河北邢台爆发过。而如果放之全国,不合格水质对人体潜移默化的伤害,其严重程度可能超过洪涝所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北方和黄淮海平原仍有5000多万人的日常饮用水含氟量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造成驼背病、骨质疏松、骨变形,丧失劳动能力;而在内蒙古、山西、新疆等地亦累有高砷水致病事件发生,造成皮肤癌和内脏器官癌变;在东部沿海地区亦有3000多万人常年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天然短缺,再加上粗放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寅吃卯粮,已使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在东北等地,已频有100米机井打不出水的窘况;而因地下水历年超采等原因,亦造成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0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国土面积的1/3。与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观因素相比,水质污染亦可谓是其一体两面,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工业化,对水资源的浪费使用和不思治理,是造成今天惨状的根本原因。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环保整治和产业转型的步伐,但与民众生活健康安全和我国经济可持续性的迫切需求相比,针对水资源的整治力度和产业转型的全面布局而言,仍有加快节奏的必要。

  与旱涝爆发的偶然性相比,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之于我国水患而言,更是一个隐藏的长期困境。而要根除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给我国带来的危害,亦绝对4万亿水利突击就可以缓解。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