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水曜日

货币价值的决定与均衡

  货币理论的缺陷与误解

  迄今为止,由于货币理论没有解决货币价值的决定问题,人们不得不用物价指数的倒数测定货币的购买力,即货币价值的。这可以说是货币理论缺陷导致的重大误解。因为物价指数的倒数和货币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物价指数的倒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货币的购买力,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货币价值。

  由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问题没有解决,货币的对外价值按照"购买力平价说",用两国物价指数的倒数来测定,这也是不准确的。

  针对货币理论的这一缺陷,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当前金融研究的紧迫问题"一文中,指出:"用哪个指标测定货币价值,是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金融研究》1996年第3期)。因此,要想解决货币均衡问题,则必须首先解决货币价值的决定问题,找到货币价值指标。为此,要充分认识以往货币理论的缺陷及其误解。

  货币内外价值的决定与均衡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曾说,"价值是两物之间的交换比例"。很明显卡塞尔所说的价值,是指交换价值,而且是个别交换价值,即商品的价格,体现在商品交换中,无需测定。但一国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价值总水平则需要测定,否则无法判断物价水平和汇率水平是否合适。

  根据卡塞尔的价值思想,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由商品价值总额和货币总量的比率所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由两国货币的对内价值比率所决定。对内价值均衡,即价值指标的均衡变动(在均衡率的±20%以内)。对外价值均衡,即汇率的均衡变动,表现为汇率围绕着对外价值指标在均衡限界(变动率的±20%以内)变动。货币价值均衡,即价值指标围绕其均衡值在均衡限界内变动。货币价值的决定式和均衡率计算式表示如下。

  货币的对内价值:Mw=Ws/Ms

  货币的对外价值:MM=Mw/Mw*

  对内价值均衡率:△Mw′=(△Mw-△Mw)/△Mw×100%

  对外价值均衡率:Rm′=(Rm-MM)/MM×100%

  从货币对内价值决定因素可以看出,一国的货币价值与自身数量成反比,与商品量成正比;货币的对外价值由对内价值所决定,并与对内价值成正比,即一国货币对内价值越高,在本国交换商品越多,对外才能交换更多外国货币,进而交换更多外国商品;一国货币若对外贬值,这个国家的一切都会变得不值钱。这是每个国家都不希望本国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货币价值均衡度的划定如下:

  相对均衡:均衡率±20%以内

  轻度不均衡:均衡率±20%~±50%以内

  重度不均衡:均衡率±51%~±100%以内

  过度不均衡:均衡率±100%以上

  异常不均衡:△Mw指标为负值

  用这些决定式和计算式,使用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人人都可以计算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及其均衡率,检测对内价值是否均衡、即物价水平是否合适,以及对外价值、即汇率是否均衡。

  日本和中国的货币价值均衡的检测

  笔者使用日本央行和中国央行的统计数据,对日本30年和中国20年的货币价值均衡与否的检测结果如下。

  日本的货币价值△Mw指标在1970~1990年20年间基本上呈均衡状态。但是1991年以后则是过度不均衡,1970~1999年30年间,1973~1974年、1976~1977年、1979年、1982~1984年、1986年、1990年这10年则处于均衡状态,1971年、1972年、1975年、1978年、1981年、1985年、1987~1989年呈现不均衡,1980年、1991年和1992年、1998年和1999年△Mw指标的均衡率都超过了±100%,为过度不均衡,其中1992年的△Mw指标为负值,表现出异常不均衡,1993年和1997年为重度不均衡。据此,从货币价值不均衡的程度,就不难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Mw指标的均衡率只有1995年超过了100%,发生了过度不均衡;1979~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4年的8年间基本在±20%以内,处于均衡状态;1982年、1984年、1986年、1988年以及1996~1999年为轻度和重度不均衡。从物价的变动看,1985年、1988和89年、1993-95年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与币值下降之密切相关(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时滞)。中国经济自从1996年实现所谓"软着陆"以来,持续低迷,其原因也可以从货币价值的不均衡程度得到解释。

  从日中两国货币价值均衡的检证不难看出,货币价值指标在一国经济活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指标若出现异常,经济形势就不可能会好。这已经被日中两国的实情所证明。

  日元和人民币对外价值均衡检测

  对外价值均衡、即汇率均衡,汇率=对外价值,即为最佳均衡状态。

  笔者对日元30年、人民币20年间的汇率与对外价值均衡与偏离的检测结果如下。

  1、日元和人民币的对外价值的推移

  日元对美元的对外价值MM指标,在1970年以后30年间,基本上围绕着均衡值0.52(100日元=0.52美元)稳定推移。但是,1995年以后一直在下降,1999年降至最低水准。

  人民币对美元的对外价值,在1979~1984年期间显着下降,MM指标自从1984年以后大体在均衡值0.38(1元=0.38美元)上下推移,1994~1996年稍见上升后,又转为下降。

  与日元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对外价值变动幅度较大。而且,人民币对美元的对外价值的低下,多是由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低下所致。人民币对美元的对外价值从1994年开始上升,则是由于美元的对内价值低下所致。

  2、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对外价值的偏离

  首先,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与对外价值,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上升,尤其从1986年开始大幅度上升。1985年以前二者大体保持均衡,没出现大幅度偏离。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与对外价值在1978年和1985年大体接近均衡。1978年和1985年,日元对美元的对外价值MM指标为100日元=0.50美元和0.53美元,同期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00日元=0.51美元和0.50美元,二者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1978年和1985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均衡汇率。

  1985年和1989年,日元对美元的对外价值MM指标平均值为100日元=0.5059美元(1美元=196日元),但是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平均值则为1美元=124日元,二者明显偏离,尤其1999年日元汇率上升为1美元=102日元,与对外价值(1美元=244日元)发生很大偏离。1986年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贬值,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与对外价值发生显着偏离,也就是说,1986年以后日元被过大评价了,尤其是1999年几乎比对外价值高出1倍。

  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发生之后,曾有人指出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被过大评价了。但是由于均衡汇率不明确,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大评价并没人做出准确验证。

  其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日元不同,一直在下降。在改革开放后20年间,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对外价值的推移来看,1989年以前二者大体呈平行变动,1979年、1985年、1988年和1989年二者接近均衡状态。这4年人民币的汇率分别为,1元=0.65美元、0.65美元、0.34美元、0.27美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对外价值分别为,1元=0.63美元、0.63美元、0.35美元、0.28美元,二者基本一致。

  但是,由于1986年受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降到对外价值以下,二者发生了偏离,1994以后由于人民币人为的贬值,二者偏离的幅度进一步扩大。尤其是1999年的汇率1美元=8.3元,与对外价值1美元=3.3元偏离甚远。也就是说人民币对美元被过小评价了。

  从以上检测可以看出:第一,Mw指标所表现出来的货币价值也是经常变动的。1971~1990年的20年间,日本的货币价值Mw指标是相当稳定的,这表明货币价值的均衡变动是可能的。第二,货币的对外价值是由对内价值所决定,只要对内价值稳定,对外价值也就会稳定。从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对外价值的推移来看,二者实现均衡变动是可能的。如果汇率以对外价值为基准决定,二者保持均衡变动,即均衡汇率是可以实现的。第三,1986年以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过高,被过大评价了;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则过低,被过小评价了。因此说,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是向均衡汇率的回归。这是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