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窘境,历经十余年市场化发展的风电产业似乎是风光不再了。
在电监会对酒泉风电事件的认定中,风电并网难题是最主要的原因:已投运风电机组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在电网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电压降低时容易脱网;部分风电场接入电网未经严格把关和安全考量。
电新国标新增了对于风电机组并网以及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要求,如动态无功/有功补偿技术以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等。
但是新国标对解决这一难题来说补益不大。目前并网难主要在风力发电电流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果要从源头上解决风机脱网问题,还是宜靠储能设备来解决。
另外大跃进式地发展风电场和电网配套建设滞后的矛盾也使风电销路难以得到保障。现在的国家扶持政策是有利于促进风电生产建设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建设风电场的积极性。但由于配套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出现了风电资源丰富的省份"热",风电消费市场"冷";风电生产企业"热",电网企业"冷"的被动局面。
比如有关人士指出,风能资源大省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的建设由于集中上马,已出现了一些困扰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如电量如何送出,调峰怎样解决,大量风电的消费市场在哪里等等:风电场多半是半夜来风,此外冬季风大,而内蒙古热电机组在冬夜也会大量发电要大量用热,就造成低谷的电消纳不了;同时受到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甘肃省一直未纳入国家"西电东送"电源规划,因此,对于甘肃风电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输电方向,确立风电消费市场。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风电发展的"瓶颈"问题呢?答案或许都在于电动汽车业。
前些时候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对外表示:"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不日将批复公布。"
根据规划内容,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要达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要以纯电动为主要技术路线,未来10年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那么如果能够对电动汽车发展采用换电池这条路线,同时将现行在全国各地分散试点推广大的做法,改为在风能资源大省如甘肃等进行集中试点发展的话,或许就能既有助于风电发展摆脱窘境,又有助于电动汽车的发展了。
比如电动汽车发展采用换电池这条路线后,或许就可将换电站同时建设为风电的蓄能调峰中心:先利用风电(尤为低谷电)为换电站内的动力电池充电蓄能,然后再为电动汽车换电池,或在用电高峰,应急时向电网供电。这样做或许就能既有助于解决风电并网难题,又增加了风电的消费市场;而电动汽车也能得到真正清洁低碳能源的供应,否则电动汽车分散在各大城市市内,用目前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来充电,对于我国整体能源的环保减排工作就作用不大了。
当然上述策略是否可行,既要看相关技术方面现在或未来能否得到保障,又要看风电企业,风能资源大省等能否推动相关部门修改电动汽车发展规划等等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