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日曜日

关于银行体制

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加强管理促进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发展的试行意见》,明确建立亏损弥补机制,部分省级平台公司运作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亏损最后由省级财政兜底。——

评:该意见将对其他地方政府产生示范效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春去春又回,也意味着银行信贷很可能逐步宽松。

--------------------------------------------------------------

这是博文转载,发这个博文的是某地方银行祝上海办个人理财金融部的总经理。

评论是他写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很要命的体制观念;

一个银行的帖子,是转的财经的内容,谈银行管理的;大概是说总行去地方银行查帐,大概是地方行的行长当着总行的面拿出一把枪来擦枪,结果把总行的人吓住了。

还有,地方银行如果不给政府项目贷款,当地政府就为难地方银行;

这个问题是什么?就是银行的功能定位和管理问题;

从政府角度来说,地方银行是政府财政的一个来源,换句话说,成了政府的提款机和小金库了,能压榨尽量压榨;

也就是按照管理体系看,地方政府视银行为自己的政府机关了,你得听话,叫你拿钱你就得拿;

但是,这显然存在着体制矛盾;

从现代企业制度看,大银行基本都上市了,应该是企业,不承担政府责任;而且独立核算;

政府不应该插手;也完全不听命政府;而自己独立运转;

但是政府显然不这么看,现代都市需要金融服务;于是你得为我服务好才算合格;于是地方政府理所当然的开始勒索银行;

悲催的是什么呢,银行应该为地方建设服务;这是设立分行的目的;结果就这句话,

地方银行觉得自己被勒索是应该的;

但是随着体制的改革,以及国有大银行的上市,银行意识到必须保持垂直管理;

而不能再受到分级体制的干扰,换句话说,去查帐是应该的;也不应该再害怕了,因为企业是独立经营,


更不应该被地方政府勒索了。

从现在看,银行体制变革的阵痛并没有完全结束,前面说的总行不敢去分行查帐,以及受地方政府的勒索等

等还在发生当中。

究其原因,一个是转轨到企业这个概念银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而地方政府似乎也没有意识到

银行现在是企业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定位的问题:

什么是银行服务?服务个人我们都能理解,那么对公的服务又怎样呢,对企业则不用说了,

那么银行对地方政府来说该怎么办?这似乎涉及一个银行的混业经营问题:

不能再是我承担地方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无原则的给地方项目贷款;

这叫银行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

我觉得应该倒过来:地方政府是银行的融资工具;

比如,我用地方政府的项目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拆借;而这似乎又涉及了银行的混业经营的问题;

---------------------------------------------------------------------

限制地方政府的权利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定要保持银行的垂直性管理问题,

既是保持金融的稳定,加强金融企业赢利观念,总之一句话,地方银行不能给地方政府当小三;

这个不严肃,后果就不堪了。

从开帖的那个例子看,银行如果不转变观念,没有独立性,就一定会被行政命令驱使;

让地方官僚以银行做手段,大兴土木结果是为自己政绩服务,而置银行金融资产安全不顾;

自己的命运自己不做主,注定没有好下场;

银行一定要学会说不;保持独立性反而会有更多的业务和机会被创造出来;

参考阅读:美国福布斯中文网文章

要警惕中国央行的违约风险

转自:美国福布斯中文网 作者:章家敦 翻译 李其奇

时间:2011年4月19日

上周四,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中国的央行宣布,截至3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04万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惊人的24.4%。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能接近中国的水平。仅次于中国的日本,其外汇储备也不过1.12万亿美元左右。

从表面上看,周四宣布的这项数据使中国央行看起来相当强大。然而,这家机构其实迫切地需要进行资本重组。十有八九,它将面临资不抵债的厄运。实际上,那些让它表面上看似强大的原因——坐拥庞大的美元、欧元和日元储备——正成为其软肋所在。

怎么会这样呢?在外储增加的过程中,中国央行不断购买流入中国的外汇。支持这种购买行为的资金基本上要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来解决,而且当然都是人民币票据。

购买外汇给央行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央行在用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来购买不断贬值的资产——尤其是美元。自去年底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了1.1%,自2009年底以来的升值幅度为4.5%。这种情况下,中国央行购买的外汇越多,其资产质量就必然会愈发地恶化。

其次,中国政府被迫以加息来遏制眼下已失控的通货膨胀。例如,中国央行在4月5日宣布加息,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也是最近六个月以来的第四次加息。而每一次加息,都意味着央行为筹集购买外汇的资金要付出更大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央行是否会出现资不抵债这件事并不重要。毕竟,它有中国政府在背后撑腰,因此债权人知道他们肯定能拿回借款。此外,央行的负债都是以人民币计算,因此难以想象央行会出现欠债不还的情况。北京总是可以印刷更多的本币来确保央行能够偿还到期债务。

然而,央行的财务状况恶化会导致两种符合实际的后果。首先,肯定要有人来承受央行资本重组产造成的经济负担,老实说,那就是中国的老百姓。

无论是通过税收等直接方式,还是通过压低存款利率这种间接方式来让老百姓来买单,都将意味着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而可支配收入越少,他们提振国内消费的能力也就越小。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中国老百姓必须大幅提升其消费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央行的负债增会增加中央政府的债务负担。截至去年底,中国政府将主权债务占GDP比例维持在只有17%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官方数据中故意忽略了某些政府债务和所谓的隐性负债,例如地方政府融资载体的债务。实际上,中国政府的债务负担极其沉重,占GDP比例也许高达160%。

无论如何,信用评级公司惠誉(Fitch)在本月将中国的本币债务评级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从而反映出中国一些一直以来被经济高增长所掩盖的问题。为了刺激增长,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要求银行降低审慎标准,信贷投放顿时膨胀到惊人的程度。为了控制通胀的影响,信贷增长的步伐目前已经放缓,我们已听到关于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担忧。根据中国官方数据,截至2010年底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4%,不过这其中并未反映出上万亿元的问题贷款。

实际上,中国政府必须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建行、工行和农行——提供支持,因此这些银行势必能找到某种办法来履行偿还义务。即便是规模小些的银行机构也享受政府非正式的担保。

中央政府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为了抑制通胀必须给经济降温,而与此同时还要为财务状况恶化的商业银行和入不敷出的政府部门提供支援。然而,北京的技术官僚发现,难以运用单一的一套有效工具去达成此目的——提高利率——因为加息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会损害央行的偿付能力。尽管央行已四次加息,但幅度都很小,而且显然对抑制物价上涨起不到作用。

曾几何时,中国处于良性的经济周期中。然而从中国央行可能出现资不抵债这件事中,可以发现中国以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存在一个重大缺点:中国经济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属于自我加强型。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这是件好事。可经济进入下滑周期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自我加强型的趋势则是灾难性的。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