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采用慢性升值和通胀来对冲人民币升值,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如若通胀对冲下猛药一步到位,风险很大。
2009年朝鲜货币改革,等同工资上涨100倍,可细细品味它的特定目的,中国通胀也是一种调整经济结构的特殊需要,不同于一般货币供求意义的通胀。
中国政府选择了"稳健"的慢性通胀,即用美元储备抵押增发人民币。
但是慢性通胀必然导致进一步通胀预期,这种预期造成资产升值的预期,由此推动中国资产泡沫一路飙升。
中国房价一路疯狂上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胀预期,而中国通胀是刻意的对冲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需要。
反过来说,如若没有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就不会通胀,进一步说,如若人民币升值一倍,中国经济就很快进入紧缩,通胀预期峰回路转,见顶而落,中国房价肯定很快就会暴跌。
不知道以上认识能否被读者接受,或者一些读者也早有共识。
中国用缓慢通胀对冲人民币升值,其负面意义除了越来越积聚资产泡沫风险(房价是典型),还有如下重大机理表现:
用增发人民币对冲人民币国际升值压力,就使中国"凭空"增加了很多基础货币。
这同上市公司把股票拆细将股本扩大有相似本质,即前者每股净资产必然同比例降低,而一国基础货币的增加不是基于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必然使新货币量的增加导致原流通货币单位购买力的降低。
但是两者又有根本区别。股本扩大送股,是一个同股同权获得赠送股票公平的过程,而增发货币带来通胀,由此而产生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就很难实现公平的再分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如若一个人,他只有货币的存量,而不再有机会得到社会给予(分配)他的货币增量,或者在新的货币分配机制中不能得到对冲升值增发货币量的平均值,因而处于弱势地位,那么他会因为人民币对冲升值采取对内增发贬值的做法,而遭受绝对损失。因此,在通胀对冲升值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必然会有上述绝对受损的人,同理也就必然有不公平的得到更多收入再分配的人,这些人也是取走他人财富的人。
但是,采用人民币升值来对冲人民币低估,就不会存在这种再分配不公平的陷阱,而是平等的享受升值带来的人民币国际购买力提高。如同上市公司送股,是同股同权。
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等同于要求中国财富提高估值,而中国不愿意提高财富的国际货币名义估值,但是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国际经济已经认可中国具有在人民币低估的掩盖下而实实在在已经具有的新增加的财富。
这笔巨大的天文数字新增加的财富,实质是由中国的劳动积累、中国被耗资源、中国环境牺牲等共同创造的,就是说这笔新财富是有昂贵成本的,而绝不是"无中生有"的。
这笔财富是中国经济三十多年发展的资本积累和储存。
这笔财富如何表现、运作和分配?
这笔财富最直观的存在认识,就是中国政府美元等外汇储备。
政府用美元抵押印刷等额人民币(或者说印刷用于购买美元的等额人民币),于是这增加的人民币进入流通,而它对应的美元被国家储存起来。
于是随着美元储存的增加,人民币的供应水涨船高。
于是国内经济慢性通胀。
中国货币如何增加一一理清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货币量的增速远高于GDP是官方公布的。
社会是如何分配这个新的蛋糕?
事实说明近10年国家货币加速增发的过程,同时是社会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过程。
公职人员工资收入大概增加了2-10倍,而市场劳务工资大概增加了1-2倍,前者差距大,因为缺少流动性而形成收入壁垒,后者市场流动性强而差距小。
最低工资虽然也增加了,但这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且相对经济增长,最低工资的增长还大大滞后。
而社会高收入不公平的跳跃性增长,其中一部分超额收入是经济增长带给他们的溢价收入,对应的是低工资在经济增长中作出的红利牺牲;另一部分超额收入是取自对冲升值增发的货币,而这个新增货币购买力,对应的是社会慢性通胀,即摊薄了原有货币的购买力。
因此不难发现,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过程,是中国通货膨胀日益提速的过程,是两极分化急剧扩大的过程。
在中国政治格局滞后发展甚至道德水准倒退的情况下,一旦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大历史机遇,利益分配机制会本能的表现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社会不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传统政治弊端,在"功利思想革命"的大发展大改革年代,更受利益的刺激而大显身手。
这就是用通胀应对人民币升值而诱发出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特大新问题,这是一个体制性的不能克制自己的综合问题,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
对冲升值而新增的货币,是由政府统一掌握,除了上述不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外,还有很多的钱被政府广泛用于社会投资,所以这几年中央企业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和政府办公大楼也是遍地开花。
表面来看,用通胀对冲升值,不是"无中生有"的给国家带来一大笔财富(资本)吗?国家财富积累和财政一下变得很富足。
表面意义是如此,正因为有这种表面意义,很多政府官员产生错觉,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心安理得舒舒服服的享受这笔财富,奢侈浪费风气四处弥漫。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深入分析,为什么中国GDP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速的发展了三十多年,但是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打工者,还是那么贫穷?这就是上述馅饼的代价,说明人民币升值本应让劳动者得到的升值红利,结果被不升值的政策剥夺了劳动红利,因此上层社会的超级舒服(很多不承担任何风险的经济职责公职人员收入超过发达国家),是以下层的牺牲为代价的。
通胀对冲升值,关键是要实现缩小国际贸易中的中外名义工资的差距(朝鲜工资提高100倍是另一种意义的极端做法),但是由于通胀带给中国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仍然很低,中外工资水平差距仍然是触目惊心(美国工人的十分之一以下),因此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如故,因为只要中国的劳动价格十分的便宜,在经常项目国际贸易中,人民币就永远是被低估的。
事实是,通胀对冲升值而印刷出来的人民币造成的结果主要是:两极分化,资产高估产生巨大泡沫。
因为"无中生有"的人民币没有流入进普通劳动者收入,而是大量流入到少数人手中,就必然出现很多人因为工资增加赶不上通货膨胀而更加趋于贫困(和人民币升值带给他们收入提高是天壤之别),而少数人得到了国民收入再次分配更多的财富,这个财富在通胀预期中又去追逐资产升值的投机,在羊群效应下,资产泡沫一浪高过一浪,而广大穷人买不起资产,于是富人仅仅凭借资产增值的收入,就使穷人望尘莫及。
中国资产泡沫的难以置信,使很多人甚至众多着名经济学者产生了错觉,认为人民币被高估了。
这种错觉是被中国富人的纸醉金迷蒙住了双眼,这些富人其实占中国人口比例非常之小,而中国的经济大厦是由货币名义月收入2000元左右的广大劳动者支撑的。
当国际经济竞争进入纵深领域后,劳动工资水平就越来越成为一国货币国际贸易汇率的决定性因素。
资产的价格,会像雪崩瞬间倒塌,但是一国的工资水平是生命之树常青,具有韧劲,是一国经济活力的决定性因素。
毫无疑义,判断人民币汇率合理的估值,是以普遍意义上的商品劳动名义工资作为第一要素,对于中国这样超级世界贸易大国更是如此。
最近,我听到两种声音,一是中央电视台报道在一次国际经济会议上,一位中央某经济部门负责人,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要继续发挥人口红利的优势,这种说法,就是要保持中国低工资的国际竞争优势。
他应该好好反省,国家经济增长带来了财富,难道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他应该明白,目前两极分化已经十分严重;他不去批评极端不合理的特权垄断性的高收入,还要宣传号召广大民工继续牛马一样的低工资生活,去实现带给少数人好处的经济增长;他的思想逻辑很容易推导出:如若中国的低工资永远不改变,那就最好,因为中国就可以永葆人口红利。
另一个声音,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摘录如下:"国际着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3月26日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的通胀问题或比所见更为严重,并且通胀形势还将继续恶化。他同时看好未来30年的人民币投资机会。"
当中国人纷纷担心人民币贬值,而绞尽脑汁寻找人民币投资出路,但是罗杰斯却长达30年都看好人民币,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普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还非常的低,正是依据这点,就可以判断人民币长期必然大幅升值。如若根据中国房子的价格来给人民币国际性的估值,那么结论必然和罗杰斯南辕北辙,必然得出人民币不是升值的问题,而是要大大贬值的问题。
罗杰斯为什么看好人民币的周期是如此之长,因为他摸准了中国人口红利的主导思想,即长期低工资和缓慢升值的经济路线。
还有一点请注意,罗杰斯向来是看好大宗商品,那么人民币和商品有联系吗?有,因为它们共同点是内在价值升跌的预期。打开思路,可将人民币汇率价格看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个商品价格主要由一国工资水平决定,而目前人民币国际币值中的工资水平是远远被低估的,长期来看人民币中的工资水平肯定会回归提升至国际水平。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